说实话看到这个信息我是满脑子问号,太医哪怕出一点差错就可能人头搬家,怎么可能“有幸”送走两位皇帝?我们看看《实录》,明孝宗临终前那几天到底有什么异样。
四月三十日,“上偶感风寒”,为此他跟外朝请了个假,但也没闲着,照常处理奏折。
五月初一,身体依然不见好转,朝会只好继续停止,礼部尚书特地上折问安,他回复说:“朕体调理渐痊可,卿等宜各安心办事。”
五月初五,情况并未向他所言“渐痊”方向发展,而是加重了,这一天是端午节,连惯例的宴会也不得不停止了。
五月初六,内阁大学士刘健、李东阳、谢迁,接到司礼监的通知:赶紧进宫,皇帝有话要交代。三人急匆匆赶到乾清宫东暖阁,已经病得奄奄一息的明孝宗开始交代遗嘱:
“朕嗣祖宗大统一十八年,今年三十六岁,乃得此疾,殆不能起。东宫聪明,但年尚幼,先生辈可常常请他出来读书,辅导他做个好人。”
司礼监按孝宗的意思,当即草拟好遗诏,三位大臣拉着皇帝的手痛哭不止。
五月初六,明孝宗“玉色发赤,火声盛气”,忍不住说:“热甚,不可奈!”于是宫人们七手八脚用湿手巾给他擦身体降温。不久,他的身体凉了,彻底凉了。
从《实录》记载看,明孝宗从身体不适到驾崩只有八天时间。他到底得了什么病,以至于发展得这么快?太医呢?带着这个疑问,吏部尚书马文升立刻展开了调查,结果让他大吃一惊。
原来,孝宗身体不适后,司护监太监张瑜没有按规定召集太医会诊,而是找到了太医院院判刘文泰、太医院御医高廷和,口述了皇帝的病情。这两位御医居然没有请脉问诊,而是仅凭张瑜的口述就断定这是“风寒之症”,并给开了“大热之剂”。
可事实上,明孝宗得的是热症!就这样,一代明君居然被庸医所误。
事实上,当初刘文泰因为给明宪宗开错方子就差点被杀,后来明孝宗仁慈,仅仅将他逐出宫而不加处罚。后来刘文泰走了谢迁的路子,又再次入宫,明孝宗居然也同意了。
调查结果一出来,新即位的明武宗下旨,将三人秋后处斩!后来李东阳和谢迁替三人求情,这个离奇的误诊案,居然以三人被革职流放而结束。
体质欠佳
明孝宗的身世有点离奇,其母纪氏是罪犯家属,被罚入掖庭为宫女。因为姿色出众,被宪宗偶然关怀了一下,生下孝宗。
当时万大妈独宠,非常忌惮皇帝随意播种,于是朱祐樘出生后所有人都不敢声张,而是将他偷偷养在偏僻的宫中,以防遭遇不测。一直长到6岁,宪宗才知道这个孩子的存在,到此朱祐樘才重见天日。
因此有人说,朱祐樘自幼的悲惨遭遇让他长期营养不良,给他英年早逝埋下伏笔。我可以很负责任地说,史书对万贵妃刻意黑化了,这位比宪宗整整大了17岁的大妈,其实是个相当不错的女人,否则也不会一辈子被小鲜肉宠爱。
我坚持认为,万贵妃争宠是可能的,谋害皇子绝无可能。根据史书记载,朱祐樘大约在三岁时就见到了父亲,六岁时被立为太子,说他营养不良纯属臆测。
不过明孝宗确实体质不佳,后期他曾宠幸奸佞李广,希望通过“符箓祷祀”来改善自己的健康问题,这件事成为明孝宗一生中唯一的污点。
至于他为何体质这么差,那就不得而知了,毕竟人与人是不一样的,皇家基因本就是一代不如一代。他爹宪宗活了41岁,他活了36岁,他儿子武宗31岁,他孙子……对不起他没孙子。
操劳过度
其实操劳过度才是明孝宗长期健康状况不佳的主要原因,甚至有史学家认为,他就是累死的!
自古皇帝都有两面性,万世称道的皇帝往往人品受到诟病,谦谦君子又常常是无道昏君,明孝宗却做到了将二者结合为一体。当年明月说,“明孝宗是个好皇帝,也是个好人”,这个评价很接地气,也很精准。
明孝宗的宽容、简朴、自律我们不细说,单单说他工作的玩命劲头,足以让人肃然起敬。
我们看一下他每天常规作息时间:早上五点钟上早朝(估计三四点就得起床),中午上午朝,晚上还有晚朝。早朝和午朝之间插空上经筵,午朝和晚朝之间召开议政会议。
很多人都没听说过晚朝,这是朱元璋时期的惯例,后来就荒废了,没人能坚持得了。再后来午朝也很难维持,早朝也是隔三差五来一回。到嘉靖和万历祖孙俩时期,干脆几十年不上早朝。
而明孝宗却每天坚持,偶然身体不适还得提前请假,一坚持就是十八年。他唯一的业余爱好就是写诗作画和音乐,但也只敢偷偷摸摸搞一下,因为一旦被大臣们知道就会受到“不务正业”的批评。
所有的明君都一样,身边宗室围着一群挑剔的谏官,明孝宗不是对付不了谏官,而是深知自律的重要性。
除了这些常规作息外,皇帝还要经常出席各种祭祀、典礼、出巡、录囚等活动,工作量不是一般的大。
皇帝本来精神压力就很大,明孝宗接手的是一个极度衰弱的大明,朝堂腐败严重,党争错综复杂,边患风起云涌,经济一落千丈。
到明孝宗驾崩时,朝政风气天翻地覆,全国人口增长1000万,在农业税下调的状况下,每年税收多了100万石,边关总体稳定,农民起义基本消失。因此,他统治的这个时期被誉为“弘治中兴”。
当然,代价就是他的健康。明孝宗虽然只活了35年,但他给我们留下了一个高大的身影,也在我们的文化史上留下了一座丰碑,他值得我们顶礼膜拜!返回搜狐,查看更多