藏传佛教法器“金刚杵”,到底有多神秘?

金刚杵的形制和材质

明代金刚杵,大量增加汉族风格元素,形成了独有的明代风格。永乐和宣德皇帝对藏传造像和法器非常关注,往往在颁赐的法器和造像上留有刻款。明式金刚杵以官制御赐的最为精美,细节清晰严谨,器形体量硕大,用料上乘讲究,大多鎏金,鎏金厚重,颜色鲜亮偏红,是法器中的上品,也是近年拍卖会上的重点成交之物。

到了清代,金刚杵的制造工艺开始衰落,在工艺和用料上多有简化,股身较早期偏瘦弱,艺术价值也就大大降低了。

金刚杵的材质一般采用铜或者铁等金属材料,除此之外还有石质或者木质的。其中,铜质的金刚杵最为常见。

喜马拉雅诸地用来铸造佛像法器的铜通常被称作利马铜,是一种合金铜,分为紫、黄、白利马等,其铜质精良,不易生锈。除了官造或者大寺庙制作的鎏金金刚杵外,还有一种可以随身佩戴的小型金刚杵深受收藏者的喜爱,目前市值都超过万元以上,这类小杵小巧可爱且皮壳油润适合佩戴。

铁质金刚杵带有剪金银的非常稀少,是金刚杵收藏当中大家趋之如骛的贵中之贵,是收藏市场最为青睐的珍品,价值极高。这种带剪金的铁质的金刚杵往往年份偏早期且做工非常讲究,中股粗壮有力整体型制饱满,錾刻细致,手感极佳。石质的或者木质的相对存世量少得多,市场上流通的少之又少,但并不能说明这类杵的收藏价值会更高,还是要根据它们的制作工艺来区分。

金刚杵的收藏和鉴别

金刚杵的收藏,最重要的就是辨别真伪。随着收藏热不断升温,市场充斥着大量做伪做旧的金刚杵,初学者一不留神就会买到做旧的假货,蒙受经济损失。此外,收藏也一定要有独到的眼光,需要从工艺上和保存完整度上以及存世量上严格把关,只有这样才能收到真正有收藏价值的爱物。

根据笔者多年的收藏经验,金刚杵常见的做伪方式有以下几种:

一,尼泊尔地区低仿的杵,主要是工业化批量铸造生产,这类金刚杵做工粗糙,铜质很差,有的还镶嵌假的绿松石,一般出现在游客较多的旅游市场,比较容易辨别。

二,四川德格地区传统工艺做的金刚杵,为手工制作而且有些是用废旧的老铜重新熔掉后再做,这类金刚杵看起来老旧,做工也非常精致,初学者往往难以辨别。

三,带有修补的老金刚杵,这类金刚杵本身是老的,由于某些原因保存不是很好品相不够完美,某些商家为了高额的利润,会把这些缺陷修复得完美如初,一般的收藏家很难分辨,这一类最容易蒙骗收藏爱好者。

对于初学者,相对应的鉴别方法有很多:

一是从皮壳也就是包浆上分辨。老的金刚杵经过长年的使用会发生氧化生成一层油润的皮壳,摸起来润润的不生涩,如果是出土的金刚杵,虽然没有熟透的皮壳但是依然会氧化出固着的锈迹,从里往外生出的很不容易剥落。

二是从铸造工艺和材质上。老的金刚杵多是失蜡法制作不同于现在流行的硅胶翻模,往往成型后会做一些修正,有的甚至可以看到挫痕。选取的铜质一般都是合金铜,而不是现在比较容易获取的黄铜。

当然,要想拥有一把自己喜爱的货真价实的老金刚杵,需要您不断学习研究同时尽可能多地接触实物,只有积累足够的经验才能做到心中有数。

很多时候,一把精致的年代久远的金刚杵,辗转世间来到你面前,欣赏那种美,那种楚楚动人的美,走近它背后蕴藏的历史文化,这远比单纯收藏一件实物更有价值,更有趣。

(文章源自网络 版权属原作者)

温馨说明:我们敬重和感谢原创作者,凡未具作者姓名的文章,均因无法查获作者所致,敬请原作者谅解!如有涉及版权问题,敬请原作者或同行告知,我们将及时纠正删除。同类微信公众号转载本部发布文章,敬请注明出处。谢谢合作!返回搜狐,查看更多